这说明薛瑄对自然界全体、部分和特殊的关系有了进一步认识,作了比较深刻的论述。
[44] 其实,这个虚寂本体,不是别的,就是气之灵或灵气,通天地万物一气耳,良知气之灵也,生天生地生万物,而灵气无乎不贯,是谓生生之易。太极与阴阳虽是理气关系,但那是更高层次上的关系,即宇宙模式及其物质实体的关系,太极是决定阴阳的。
于是有人提出,朱熹篡改了原文并《太极图》。就宇宙论而言,太极指阴阳未分之气,是宇宙本源。支离颠倒,岂其然耶?[66] 说明他坚持以太极为气的立场是很坚定的,也是针对朱熹而言的。[8]一物两体是张载的重要思想,以后还要讨论。不过,朱熹是就客观自然界而论,王阳明则是从主客体关系而言。
这个任务是由王夫之完成的。[74] 按照他的解释,有阴阳动静方有太极之体,不是先有太极之气而后生出阴阳,太极只能是阴阳的统一体。因为周敦颐在《太极图说》中不仅提出了生成论哲学,而且提出了本体论哲学,无极而太极便是表示其本体论思想的重要命题。
王阳明提出以良知为世界本体,强调其主观性,正是提倡主体性原则。在这个体系中,最高范畴就是太极,因为它是先天学的出发点。太极……有离乎阴阳也,即阴阳而指其本体,不杂乎阴阳而为言也。邵雍认为,宇宙是一个无穷的大循环,太极分出阴阳,阴阳阖辟,产生天地万物,经过生、长、兴、衰到灭。
经历一个很长的但是有固定时间的过程,世界消尽之后,又重新开始,从卦象上看,复、垢两卦之间,正是阴阳相接之处,起点就是终点。生阳生阴而生水火土金木而生万物,皆一气自然之变化,而合之只是一个生意,此造化之缊也。
只有一阴一阳之道,才是存在于太极之前的形而上者。太极是众理的全体,万理的总名,总天地万物之理,便是太极[13]。[37]《放心说》,《吴草庐集》卷四。王阳明把心提升为宇宙本体,代替了太极,他又是如何解决太极和阴阳的关系呢?他认为,对于周敦颐的太极生阴阳的说法苟不善观,亦未免有病。
若论其生则俱生,太极依旧在阴阳里。一阴一阳之谓道,即太极也。关于生物和人类的演化,则又用气化和形化两个范畴加以说明。[62] 以太极为元气,这本是两汉儒家的思想,所谓太极未判,函三为一之类,即是此意。
夫良知一也,以其妙用而言谓之神,以其流行而言谓之气,以其凝聚而言谓之精,安可以形象方所求哉?真阴之精即真阳之气之母,真阳之气即真阴之精之父,阴根阳,阳根阴,亦非有二也。但是对周敦颐的无极而太极这句话,从南宋以来直到今天,还有争论。
两仪,太极中所具足之阴阳也,为气质为精神,则其体有异。是岂动静无端,阴阳无始之谓乎?[57]动静无端,阴阳无始,这是宇宙生成、发展的真正根源。
阴阳播而为五行,五行即阴阳也。周敦颐的宇宙论,是有以无为本,不是有生于无。罗钦顺虽然确立了气本体论,但没有提出以太极为气的思想。这套体系是逻辑地先天存在的,圣人画卦之前,此卦已存。[63]不可知其所至,故曰太极。宇宙的本体是什么,这确是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,理学家朱熹提出以太极之理(大全)为世界本体,强调其客观性,但同样不能离开主体观念,因为对世界的任何表述,都需要一定的思维形式或结构,因此,离开主体,世界及其本原的问题就毫无意义。
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朱熹在太极阴阳范畴上的矛盾,同时又由于维护理本体论而表现出更大的矛盾。这样的无限,并不是绝对的空无,不是恶的无限,其实它就在有限中。
他指出,宋以来的儒者,纷纷言太极,言两仪,以太极为万物本体,实际上失了太极两仪之本旨。有浑浑者,有生生者,皆道之体也。
陈淳提出心为太极,在于提倡心的主体作用,从而达到心理合一。但流传至今的《太极图说》,经过朱熹之手,其首句是无极而太极。
阴阳则是太极所生的两种对立的物质,太极和阴阳还没有变成理和气的关系。太极……,求其实,即天地未判之前,大始浑沌清虚之气是也。[38] 良知作为绝对本体,具有太极所具有的一切性质和作用,冲漠无朕之为本体,又是原无内外的,正因为如此,它才能成为万物本体,我的良知就是天地万物的太极。精神与物质妙合而形成万物,这一思维方式,为后来的理气论奠定了理论基础。
太极生生之理,妙用无息而常体不易。二程不讲太极而代之以理,他们从根本上抛弃了象数学,也批判了以无和气为本的学说,理变成了最高本体,周敦颐的太极和张载的太虚一起被彻底否定了。
这种说法,有一个很大的问题,就是太极由宇宙总规律变成实体性范畴之后,阴阳则成了太极的作用及其结果。[69] 阴阳二者既是构成万物的两种实体,而其才质、性情与功效又皆相反,但又不可相无。
它是有、无的统一,而以有为其基本特征或存在形式。这就从体、用和数的关系说明阴阳二者的对立,并体现在一切事物中。
程颐说:有理而后有象,有象而后有数。[32]《奏议》,《鹤山大全文集》卷十五。有人说,陈献章完全继承了陆九渊思想,但陆并不讲无极,陈却以无极为心之本体,这显然是有区别的。对此,我们只能根据《图说》全文并参考《通书》的内容,进行分析。
因为后者强调原始统一,主要是讲生成问题,即先有太极而后有阴阳。浑然者充塞宇宙,无迹无执,不见其始,安知其终。
易因象以明理,由象而知数。而王阳明以后,普遍出现了太极即气的学说。
[18] 就生成论而言,生则俱生,不能说太极生阴阳,这是显而易见的。但是从形而上的观点看,必须说阴阳在太极里。
评论留言